久违的孙宏斌终于公开露面了,而且带来的一定是非同寻常的信号。
据观点消息,6月30日,融创中国召开了2024年度股东周年大会,与前两年不同的是,这次孙宏斌也在现场亮相了,给大家的感觉还是有点惊喜。也不免让大家猜测,是不是融创今年的债务进展有了新的起色?
对此,孙宏斌坦言,“公司过去经历过很多困难和风险……不管是再好的行业,杠杆高风险就会很大。所以降杠杆是必须的。”面对股东提问,“您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吗?”孙宏斌坚定地回答“肯定的”。
一直对市场充满信心的孙宏斌,在过去甚至被称为激进狂人,面对今天市场的调整,孙宏斌似乎更加冷静,“我们肯定不会再去那么多的城市,中国的每个城市差别很大。融创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多个城市是有优势的,要集中在核心一二线城市,把产品做好。”
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趋势,孙宏斌直言“一直比较有信心”。“除了开发业务之外,运营业务和能力在未来这两三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尽管面临挑战,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预计今年的表现将优于去年。”
当然,一个企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的。
房地产在最辉煌的时候干得好的多了去了,但是能在房地产遇到危机时刻妥善处理那才是真本事,更是智慧。从2022年融创陷入债务泥淖,到2023年完成900亿境外债重组创造行业奇迹,再到2024年遭遇信达香港突袭清盘申请。种种信号表明,孙宏斌这位业界传奇人物似乎越挫越勇。
说真的,孙宏斌过去的所谓“激进”表现,他带领的融创中国在市场急转直下的形势下还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扎进去就出不来了。但是过去被视为负累的资产却在政策曙光面前认证成了能快速回血的优质资产。
比起其他出问题的房企,融创似乎跑出奇迹般的“生死时速”,当同行们仍深陷首轮重组困局时,孙宏斌带领的团队仅用18个月便攻克900 亿境外债务的攻坚难题,创下出险房企债务重组的速度标杆。
据专业机构测评,融创的债务纾解周期已从3-5年压缩至2-3年的关键窗口期。这般高效运作的底层逻辑,源自市场对其运营实力的深度认可——即便在行业最艰难的时期,企业项目交付率始终稳居行业前列。这或许也是孙宏斌能够保持信心的关键所在。
6月6日深夜的一纸公告,融创中国对外释放了关键信号,公司已越过重组成功的“基本盘”门槛。融创可以说也一直牵挂着众多人的心,它跟已经倒下的那些巨大的房企还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确实能一点点的看到进步,看到化债路上在步步为营。具体什么情况呢?
据悉,目前约83%的现有证券持有人已提交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函件,整体未偿还本金总额中约74%的现有债务持有人已提交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函件。
这将意味着融创中国的境外债重组基本实质性完成。据了解,境外债重组成功后,融创中国将成为行业第一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预计化债约600亿元。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60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59.2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2.7万元/平方米。融创连续两年总交付量进入行业前三,近三年累计交付已超66.8万套。全力以赴完成近三年的保交房目标后,2025年的保交房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的首位。
不过这不代表融创已经安全上岸,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孙宏斌必须拿出实际证明,经历过鬼门关的融创能够戒掉“规模瘾”,而且在未来前进道路上容不得半点差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正如孙宏斌在书中所写:“年轻不能四平八稳,年纪大了不能不顾一切。”这或许也是融创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房企在成长中的感悟。
如果融创能够好起来,或许房地产行业也真正走向成熟了,因为这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轨迹。
广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