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宋徽宗与钦宗被金国俘虏押往北方,北宋政权陷入巨大危机。同年五月,北宋遗臣在应天府推举康王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王朝。然而南宋刚刚建立之时,内忧外患交织,局势极为严峻。北方金国以其强大的军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并南宋;而内部则是流寇横行,败兵四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局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赵构与他的群臣在北宋破碎的基础上重建政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南宋政权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自身存续,然后才考虑发展壮大。基于当时的国情,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内外政策,不仅使新生的南宋政权逐渐稳定,还奠定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东南地区的局部统一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南宋初期军事将领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以张俊为代表的“中兴四将”,他们的贡献尤为突出。
根据史书记载,张俊(1086—1154),字伯英,出生于甘肃天水(古称成纪),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他经历了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和南宋高宗赵构三个朝代。张俊出身西北边陲的贫寒家庭,是典型的军旅出身。他成长于崇尚武力的西北地区,亲历了宋夏战争的激烈环境。少年时期便开始习武,擅长弓箭和骑射,十六岁投军后,历经征讨南蛮、抵御西夏、平定盗匪等多场战役,屡立战功,逐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智勇兼备的将领。
少年时的张俊便表现出卓越的武艺和坚韧的性格。《张循王神道碑》记载他“少孤,事母孝顺,谨慎恭敬祖母田氏夫人,夫人赞誉其母曰:‘此子必将兴旺我家门。’长大后坚守气节,骑射技艺高超,村中豪强也难以比肩。”这些文字说明张俊年少时讲义气、弓马娴熟、武艺精湛,且不畏强权。《宋史·张俊传》也记载他“好骑射,胸怀才气。起初镇压盗匪,十六岁成为三阳弓箭手。”
展开剩余83%张俊最初参与南征,随沪州军队深入南方炎热地区,征讨南蛮,屡次攻城掠地,奋勇当先。随后又多次与夏国军队在西北激战,每次都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特别是在攻打仁多泉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凭借这些战功,宣和年间他逐渐晋升为军官。多年的实战锤炼,为张俊后来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奠定了坚实基础。
宣和六年,张俊连续击破大名、内黄两地民乱。次年,他先后在沂水击退三万沂州乱民,随后在营县再度击破密州徐靖回兵,继而在擂鼓山击溃张先(仙),又在方村平息潍州民变。因战功显赫,升任武德郎。宣和八年,他参与剿灭山东济南拥兵十万的孙列,亲手擒杀挑战者,攻占敌巢铧子山,声威大振,成为勇猛的名将。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靖康年间,张俊随种师中攻打太原,参与与大金军在榆次的激烈战斗,缴获马匹千匹。种师中阵亡后,张俊突围乌河川,面对追兵大呼死战,斩杀敌首五百级,因而加封武翼大夫。
建炎元年,金兵北撤后加强对占领的河东、河北、陕西等地的统治,先后攻击怀州、真定、河中、邓州、郑州、同州、华州、均州、房州、潍州等地。宋军纷纷投降,抵抗者遭金兵屠城报复。金兵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北方汉族军民的反抗,但南宋政权采取了避让政策,主张南逃。金国为了彻底灭亡南宋,多次发动大规模进攻。
建炎元年十月,宋高宗得知金军南下消息,匆忙逃往扬州。金军第一次南侵分三路进攻,至建炎二年三月北撤,南侵暂告结束。
建炎二年七月,金国发动第二次南侵,采用东西两路并进策略。八月,西路军进攻陕西,次年正月攻占徐州,随后进逼扬州,但因大雨退兵。
建炎三年七月,赵构将杭州升为临安府,决定退守长江南岸,保住江南半壁。南宋派遣三批大臣出使金国求和,均未果。九月,金军第三次大规模南侵,兀术率中路军渡淮河南下,攻占寿春和和县。采石渡江失败后,转向东伺机渡江。十一月,金军在马家渡成功渡江,南宋水军拼死抵抗,长江防线崩溃,杜充率三千军夜逃真州。金军逼近建康城,建康知府陈邦先投降。
渡江后,金军经广德、湖州直逼临安,途中虽受阻击,但未作停留,猛攻临安。宋高宗逃至越州,得知金军渡江后,认为大陆无安全之地,决心下海避难。十二月,金军攻临安,宋高宗由明州逃往定海避难,命张俊留守明州抵御金军,确保其安全脱险。此时,张俊肩负重任,明州之战由此展开。
建炎三年十月,金兵三路南侵,兀术直逼临安。宋高宗闻讯从越州逃往明州,金军攻占临安,高宗乘舟赴定海。《中兴小记》记载,十二月张俊随军至明州,因无船可乘,采纳隐士刘相如计策,留守抗敌。实则张俊为护驾主力,随宋高宗抵达明州,非因劝阻而留下,而是由高宗命令坚决抗金,并赐书激励“战功显著,当封王爵”。
不久,金将阿里富勒挥率军逼近明州。张俊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遣勇士探查敌情,勇士带回详尽敌军虚实,张俊据此制定战术。明州之战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金军攻至明州城下。金军攻势迅猛,未遇强烈抵抗便投入战斗。张俊先派刘宝试探,虽损失惨重,但旋即派出精锐部队奋勇反击。杨沂中等名将舍舟登岸,激战惨烈。金军遭遇顽强抵抗,陷入混乱,被迫撤退至营寨,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双方整军再战。金军改用诱降计策,欲令张俊派人议和,遭坚决拒绝。张俊警戒将士,不敢松懈,严守城防。果然,金军悍将阿里富勒挥在正旦时再度发起攻势,遭张俊军击退,死伤惨重,夜间撤退至余姚,请求援兵。明州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张俊连续两战击溃金军,为宋高宗撤退赢得宝贵时间。
第三阶段,金军集结援军,再攻明州。张俊率军坚守高桥激战,连战连捷,击退金军三次攻势,但因援军不足,兵力消耗严重。宋高宗虽派辛企宗率兵增援,但未能前往,其他将领多畏惧金军不敢支援。张俊孤军奋战,终因敌众我寡,决议撤退,留下明州知州刘洪道等人善后,自率主力撤往台州。金军随后攻占明州,明州之战告终。
张俊领导的明州之战自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建炎四年正月十六,历时十七天。金军四次攻打明州,三败一胜。虽最终明州失守,但金军在此受阻半月,未能追击赵构,未达灭宋目的。张俊连胜战绩重挫金军锐气,是南宋建国以来对金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此前南宋军多败于金兵,战斗力薄弱,频频溃败,士气低落。《宋史》记载,“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无人敢抗。”而明州之战证明,只要策略得当,金军并非不可战胜。宋高宗闻胜报欣喜异常,亲笔颁发《明州奏捷赐诏》,赞扬张俊“忠勇兼备,奋勇先登,大获全胜”,并赐予丰厚赏赐,号召再接再厉。
明州之战后,金军南侵节节受阻。张公裕大破追击金军主力,主帅兀术多次败于韩世忠于黄天荡,险遭俘虏,自此不敢再越长江南侵。宋孝宗乾道二年评价宋金战争战功时,张俊明州之捷列为“乾道十三处战功”之首,给予死后崇高荣誉。
发布于:天津市广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